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每艘船上,均配有罗盘,由二十四名官兵掌管航船的方向,这种罗盘的精度很高,采用二十四个方向,各以天干地支与八卦五行命名,标记方位,这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。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、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席龙飞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自从公元前三世纪中国“四大发明”之一的指南针问世以%26lt;–ADV_CONTENT–%26gt;来,很快便用于航海。到了明代,各项技术指标已经相当完整,因而为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航海史的新纪元。
据席龙飞考证,欧洲文字记载罗盘最早是一一九0年,阿拉伯文提到罗盘是一二三二年,中文则可推到春秋战国时期,《韩非子》、《鬼谷子》中均有介绍。中国发展到有指针的司南,则在七世纪之前。没有罗盘,则不可能航海。欧洲从中国学会用舵与从中国学用罗盘时间相差仅隔几年。
席龙飞说,罗盘中的磁石指极性中国古已知之。典籍记载,战国末年,中国就有“司南”、“指南”一类指示方向并可携带的仪器。人工磁性指南针,始见于沈括《梦溪笔谈》,其中有“水浮”、“指爪”、“�D�”、“缕丝”四种方法。沈括成书于宋仁宗嘉�v八年(一0六三年),比欧洲人(一四九二年才发现)整整早了四百二十余年。
席龙飞告诉记者,沈括所云“水浮法”,则为以后包括郑和下西洋在内所使用的“水罗盘”即罗盘针的产生并应用奠定了基础。郑和船队是“斫木为盘,书刻干支之字,浮针于水,指向行舟”,用的正是水罗经,有天干、地支、八卦、五行配合而成,分有二十四个不同方位,如果再把缝针计算在内,一共四十八个方向,每一方位相当于现代罗盘的十五度,共三百六十度,这在古人航海中用以指导航向已颇为精确了。
席龙飞介绍说,郑和下西洋船队在使用罗盘时,还结合土办法,一种称为“盛水法”,即参考日月星辰的方位及风向潮流等因素,在罗盘中间放一个碗,碗里盛水,然后将鱼形磁针浮于水面,保持平衡,即能确定行船的方向及位置。另一种称为“指两间法”,由于方位角度固定,因此两个方位之间的度数也可取两者度数的一半。正是郑和的“宝罗盘”和火长们的正确掌握,才确保了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安全、快速地远航